前言
當下,“內卷”一詞熱度居高不下,各行各業都仿佛被卷入一場無形的漩渦,企業增長之路愈發艱難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第五屆深圳企業創新促進大會暨深圳工業總會2024年度年會上,百思特總裁陳浩帶來了一場關于“品類與產品創新促增長”的精彩演講,為眾多企業指明了方向,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他都分享了哪些干貨吧!
陳浩表示,如今,低增長成為行業共識,市場進入存量競爭階段,內卷愈發激烈。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,“Me too”和“Me better”的跟風現象屢見不鮮。一旦有新產品推出,企業便紛紛效仿,緊接著就是價格戰,通過持續降價爭奪市場份額。大家都在追求更便宜、更快、更高、更強,卻忽略了這種不健康的競爭格局對產業鏈的傷害。2024年,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多次發出警告,指出價格戰對產業鏈造成了巨大傷害。即使是在新能源這樣一個增量市場,也導致一年損失近1000億元。過去,企業習慣先擴大規模,通過低價策略在競爭中占據優勢,可如今在存量市場,這種老路子顯然已經行不通了。
那如何打破內卷困局呢?陳浩認為,企業要通過不斷細分市場、尋找差異化,并借助產品創新、品類創新、品牌創新以及模式創新等手段來解決問題。陳浩指出,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經驗值得借鑒。當時日本經濟低速增長,房地產泡沫破裂,但一些優秀企業通過精準定位細分市場,實現了股價大幅上漲。百思特對當時的日本優秀企業進行了深入研究——如伊藤園聚焦軟飲料領域,主打健康天然、無糖、低卡的細分市場;無印良品以簡約、無品牌標識、環保且高品質為特色;芳珂主打無添加、健康的定位;薩利亞則以便宜且有小資情調的西餐為特點。這些企業的成功告訴我們,低價并非唯一出路,找準市場定位,滿足特定消費群體的需求,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。
中國企業往往追求大而全,擔心規模不夠大就缺乏競爭力。然而,以吉列為例,收購派克鋼筆等業務全面失敗,而圍繞剃須刀業務場景和消費群體推出的新產品卻大獲成功。相反,元氣森林主打零糖、零卡、零脂的細分市場,在競爭激烈的軟飲料市場占據一席之地,這充分證明了細分市場同樣能實現規模化發展。
日本明治乳業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從上世紀70年代推出自然清爽的酸奶,到90年代將酸奶功能化作為賣點,先后推出主打腸道健康調節的LB81系列、抑制幽門螺桿菌的產品,再到后來針對不同需求推出激活免疫系統、抗嘌呤抗高尿酸的酸奶,在日本這樣一個較小的市場,明治在乳品市場份額卻多年保持增長。
這是日本食品企業追求功能化,找到細分品類進行創新的辦法。通過打造這些戰略爆品,企業實現了業績突圍。那基于這個經驗,我們怎樣去在市場中進行細分,找到戰略爆品,進行品類和產品的創新?這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,包括產品、品牌、渠道、運作機制等等一整套系統的保障。
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應聚焦于消費者購買動機,而非傳統概念中的“賣點”。在同質化市場環境中,企業要回答兩個本質問題:第一,用戶真正需要的價值是什么?第二,用戶為什么選擇你而非競品?只有清晰定義這些底層驅動力(即真正的“購買決策點”),才能構建出差異化的落地策略。
在產品創新方面,陳浩強調要從消費者新需求、消費場景和功能變化中等方面去尋找創新點。以2024年消費品領域需求變化最大的趨勢——情緒價值為例,Jellycat品牌通過向成年人銷售毛絨玩偶,滿足了他們的情緒價值,取得良好銷售成績。從消費場景來看,盒馬率先推出超市、餐飲、娛樂三合一模式,提高坪效。在功能變化方面,霸王茶姬將原葉茶和現調茶結合,打造原葉鮮奶茶新品類,依靠產品創新在奶茶領域獨樹一幟。但現在鮮奶茶領域也開始陷入同質化競爭,因此需要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如何實現產品的再創新。
產品創新的核心是挖掘消費者的痛點,而不是僅僅滿足表面需求。陳浩以遙控鑰匙的發明和新能源汽車的偽創新為例,闡述了如何識別消費者的真實需求。同時,他提到可以借鑒亞馬遜的逆向工作法,從客戶視角進行產品創新。在準確把握客戶需求之后,營銷信息的傳播也應圍繞具體的需求和場景展開,比如東鵬的“補水啦”就是圍繞運動場景進行布局。
最后,陳浩強調,產品創新是長期過程,要秉持長期主義思想。他以東方樹葉為例,該產品自2011年推向市場,經過多年不斷嘗試和調整,2022年左右市場突然爆發,2024年其營收占農夫山泉總營收約40%。在創新過程中,特別要避免錯誤理解消費者需求,只有精準把握需求,創造獨特價值,解決消費者真實痛點,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。
在存量競爭的大環境下,企業只有積極進行品類與產品創新,才能突破困境,實現增長。希望陳浩的這些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啟發,一起在創新之路上探索前行!